游客发表

我市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守护群众平安

发帖时间:2025-04-05 11:10:50

根据《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提出的要求,到2035年,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引领作用发挥充分,带动全域形成较为完善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

重点对经营性自建房、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大型综合体、消防车通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等领域开展10余个专项治理。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立足防大灾、抢大险,切实做好防范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各项工作。

我市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守护群众平安

我们整合乡(镇)原消防、安监、民政等职能职责,在各乡(镇)设立了应急办,由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应急办主任,承担安全生产监管、应急救援、报灾核灾等工作任务,建立了以村民小组长牵头,地灾监测员、防汛应急员、洪灾预警员、地震响应员为骨干的一长四员责任网格,各地组建了挂包干部+镇干部+驻村工作队突击小队,形成覆盖所有自然村的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责任网底,打通工作和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云南省十四五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也明确要求集中资金和力量将昭通市消防综合训练基地建设成国家水域救援训练中心和辐射滇川黔的应急救援基地。配齐配强各类救援装备器材,建成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和智能化接处警系统,全市新增消防救援车辆40余辆、新配备专业救援器材超过2万件套,救援专业化进程步伐加快。牢固树立练兵光荣导向,建立周测试、月考核、季比武常态化练兵机制,定期开展地震救援跨区域拉动、危化品泄漏处置、石油化工火灾扑救等典型灾害事故演练。践行消防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服务宗旨,全市消防行政许可工作好评率、满意度实现两个100%。

坚持强化消防法治建设。建立详细的人才账,分岗位、分专业制定3大类人才资源库,将68名好苗子放到一线淬火锻炼,充分发掘优秀指战员。为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鲁甸县砚池街道党工委坚持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理念,探索红黄绿社区治理机制,线上以砚池新城App智慧平台为载体,线下以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聚焦识别、帮扶、治理、增收四个关键,建立红黄绿分类管理四项机制,推动易迁后扶管理服务精细化、链条化,让搬迁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去年9月,两个孙女分别考上大专和高中,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得老两口喘不过气来。砚池街道办事处主任熊娟介绍,通过实行红黄绿分类管理,采取劳动力转移就业、两园两基地促进就业、政策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安置区被标记为红色的特殊困难户群众从1845人下降到260人,黄色风险户群众从5166人下降到995人,绿色普通户群众从32095人上升到37851人。技能劳动力占比不足10%,未使用过电梯的群众接近80%,超过78%的矛盾纠纷涉及跨县、跨乡镇,脱贫群众增收难、社区生活融入难、矛盾纠纷化解难成为亟待解决的三大难题。广场南侧的党群服务中心,除了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还布局了乡愁文化馆、文化活动室、云上乡愁书院等功能区,极大地丰富了服务群众的形式和内涵。

云上乡愁书院我们老年人茶余饭后都喜欢来广场上走走,到服务中心的棋牌室娱乐,安置区的生活很幸福。卯家湾安置区位于鲁甸县城北部新区,是全国跨县安置脱贫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了昭通市5个县的搬迁群众9100户39106人,其中脱贫户有8346户35858人。

我市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守护群众平安

安置区幸福广场上,绿植葱茏,景色宜人,不时可见老年人悠闲漫步的身影。景新社区通过红黄绿识别机制,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50元的杜培明家庭4人标记为红色特殊困难户,采取申请低保、推荐就业、爱心资助等措施进行帮扶。3年来,安置区搬迁群众的摩托车保有量从1256辆增加到5373辆,汽车保有量从375辆增加到3886辆,搬迁群众家庭收入持续增加,生活越过越幸福。10月25日云南省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组走进全国跨县安置脱贫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昭通卯家湾11月2日《云南日报》要闻2版刊发《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探索红黄绿社区治理机制——精细化服务让群众生活更美好》的新闻对卯家湾易迁后扶及搬迁群众新生活进行了深入报道文章指出卯家湾安置区承接了昭通市5个县的搬迁群众9100户39106人在市、县、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之下通过实行红黄绿分类管理采取劳动力转移就业两园两基地促进就业政策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搬迁群众家庭收入持续增加生活越过越幸福全文如下↓↓↓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家园卯家湾。

15年前儿子意外去世,儿媳远走他乡,抚养两个年幼孙女的重担落在了杜培明和老伴的肩上。砚池街道办事处主任熊娟介绍,3年前,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搬迁群众集中搬入卯家湾安置区城市社区生活今年白芨市场价格较好,合作社已经与楚雄一家中药材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曾德高是鲁甸县水磨镇新棚村纳黑租村民小组村民,曾在家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由于收入难以维持生活,他便前往广东等地打工。

曾德高(左)望着丰收在望的白芨,满脸喜悦。鲁甸县水磨镇返乡农民工曾德高大胆探索,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发展中药材白芨种植,开辟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我市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守护群众平安

曾德高毅然放弃打工,选择回乡种植白芨。白芨,又名紫兰、苞舌兰、连及草,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喜温暖、阴湿的环境。

望着即将收获的白芨,曾德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种植初期,虽然经验不足,管理技术跟不上,但三年后白芨迎来第一次丰收,不错的收入坚定了他扩大发展白芨种植的决心:我拿5亩地来搞白芨种植试验,虽然技术管理不到位,但最后卖了17万元左右,种植白芨相比种植其他农作物效益要好得多,所以我现在全身心地来发展白芨产业。鲁甸县水磨镇土地资源广阔、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人力资源较多,种植发展中药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白芨种出来根本不愁销路,今年预计40亩的白芨产量能达到60吨,产值在130万元左右。近年来,水磨镇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外出返乡科技能人探索发展中药材产业,带领群众增加收入,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能人前来水磨镇投资兴业发展中药材产业。谈起发展白芨种植,曾德高信心十足。

2018年,经朋友介绍和实地考察白芨种植,发现白芨的市场前景好,收益高。2020年,曾德高成立了新棚村地道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15户农户流转130亩土地,进一步扩大白芨种植规模。

截至目前,水磨镇已种植白芨、金银花、党参、雪菊、黄芪、重楼、川乌、草乌等18个品种的中药材,全镇特色产业发展逐步走上了多元化、规模化、科技化、组织化的道路。水磨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白芨的生长。

通讯员:锁 柱 马祥刚 马文升 文/图。据曾德高介绍,白芨种植需要移栽、打药、施肥、除草等多道工序,每天需要10—13人在基地务工,按照用工需求支付务工人员每人每天80元工资计算,合作社每年需要支付工资24万元。

下一步,曾德高计划继续扩大白芨种植规模,计划5年内发展白芨种植500亩左右,力争实现产值超千万元。其中,40余亩的白芨即将进入采挖期,他满怀期待。味苦、甘、涩,微寒,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除了药用也可用于化妆品、工业制胶、食品行业以及园林观赏,适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好李燕用善良和孝心为家庭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受到了邻里亲戚的交口称赞,也为当地村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邻居李永华是李燕家的常客,只要没事她都会到李燕家,和她一起做家务、拉家常。作为村干部的吴维江也在工作之余,力所能及地为李燕分担一些家务。

村里的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李燕便经常把他们带到自己家里,给他们做饭吃,教育孩子们要用心读书,多帮家里的爷爷奶奶做家务,引导他们养成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身教胜于言传,在李燕的影响和感染下,她的3个孩子好学知礼、善良懂事,并且都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在家里,李燕是好妻子、好儿媳、好妈妈,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热心肠。

村里的留守老人没有煤烧,李燕便带着孩子把自家的煤背去给老人,帮老人打扫卫生、操持家务。2015年,吴维江考取了公务员,到离家50公里外的以古镇工作。

为了方便照顾公公,李燕的房间紧挨着公公的房间,只要听到公公的呻吟,她便立即起床为老人翻身。李燕说,‘孝老爱亲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要将它一代一代传下去。但是巨大的压力没有击倒这个坚强的女人,她一边照顾3个孩子,一边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公公。李燕回忆,照顾公公十多年来,自己从没出过远门,即便有事出去,当天晚上也要赶回家。

我读书不多,学习上帮不上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们做好榜样,教育他们尊老爱幼、团结邻里。2004年,李燕与丈夫吴维江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老人身体康健、夫妻举案齐眉,李燕一家生活虽不算富裕,但也过得其乐融融。随着3个孩子的降临,这个三代同堂的家庭更是被夫妻俩经营得温馨而幸福,让人羡慕不已。

然而,2009年的一场变故让这个原本幸福温馨的家庭几乎陷入了绝境。公公身边离不开人,在外面住我也不放心。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